(通讯员 项舒晨、王世巍)6月13日下午,“论道终南”跨文化讲坛第121期邀请国际知名学者、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终身教授王蓉蓉(Robin Wang,Ph.D.)担任主讲嘉宾,以《庄子》对动物和知识为主题进行讲座。讲座由LETOU国际米兰官网华山菁英教授项舒晨主持。

王教授在演讲开篇即指出,其研究工作的宏观背景是为中国哲学在国际场域争取话语权而奋斗。她认为,中国哲学国际化的过程同时要求学者们运用中国哲学资源回应时代议题,这意味着中国哲学不能仅停留在文献考据层面。
基于这一学术立场,王教授提出:《庄子》中为何选用“解”字来诠释庖丁与牛的关系?诸如“杀、宰、剥、剖、屠”等词汇同样可以表达解牛过程。她同时指出,《庄子》文本中“解”的概念常与存在论层面的“开释”相关联,如“解心释神”、“解其天弢”、“解惑”等用例,其哲学意涵更接近于与万物的“通达”。
由此出发,王教授主张“解”字蕴含的哲学意义,需通过与西方哲学传统对照方能充分彰显。她论证道:西方传统中始终存在着“生命体”(animas)与“理性"(logos)的二元对立——前者属于生物学领域,后者关联心智(nous)。通过这些文本例证,王教授得出结论:在庄子看来,人可以通过观察动物体悟天道。为阐释庄子“向动物学习”的当代意义,王教授列举了仿生学(biomimicry)案例:高铁的流体力学设计源于对飞鸟形态的模仿。这类自然启示表明,《庄子》所推崇的人与自然关系,正是通过互动自发显现意义的关联性相遇。
在演讲尾声,王教授总结道:《庄子》的理想在于保持生命本真(Bíos)而不受技术改造(technê)。这与希腊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亚里士多德代表的西方传统主张用技艺(technê)改造生物基质(Bíos);而中国传统认为,以改善生活为名的工具性技术可能伤害道体。过度发展的technê非但不能带来自由,反将流动性适应异化为机械惯性。王教授将希腊technê类比为中国哲学中的“器”,并与“技”形成对立:《庄子》所述的“妙技”遵循自然生物逻辑,而technê则将人类意志强加于自然。因此,“庖丁解牛”的深层寓意,在于庖丁通过领悟牛体的生物逻辑,实现了对logos与technê的超越。这种师法自然的“妙技”,正是与道偕行的实践典范。
在演讲的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师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交流。王蓉蓉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有关语言在沟通中的必要性、人类能动性等问题表示赞赏,并进行了回应。

据悉,本场讲座已是本学期以来第二场由外籍专家担任主讲嘉宾的“论道终南”跨文化报告。LETOU国际米兰官网今后将继续通过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系列主题高水平报告,为师生搭建国际化的多学科交流平台。